印象中的中国互联网
野蛮时代
10年以前,当时流行的是聊天室和BBS,各种盗版软件,上至操作系统,下至winrar很多都是盗版,电脑硬件的价格贵,配置又低。拨号上网,网速很慢。
电商时代
高速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化,让信息的流动变得越来越快.而当信息的流动变快,通过信息的不对称产生利润就变得困难.说句人话,当我们逛街的时候,会发现很多商场的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,核心生活服务(餐饮,美容,理发这类)的内容在增多,其他附属的内容(手机,数码产品,电器,服装)在减少,苟活的,人流量也岌岌可危.线下逐渐变成了一个生存资料消费的场所
信息的快速流动,扼杀了传统经销商/传统零售商的存活空间.
电商的发展也是经历过一系列阶段的.
淘宝(C店)时代
刚开始的C店就是线下的商家们图个新鲜玩一玩,后来没想到线下越来越活不下去了,这拨人就只能往纯线上发展了.早期的C店,可以简单理解为拼多多的1.0版.
天猫(B店)时代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品牌意识的增强,中国的电商玩家们也顺应了这种趋势,推出了淘宝商城(现在叫天猫商城)/京东商城等.
微商时代
电商的划时代意义其实挺多的,除了上文提到的”去经销商”,”近乎无限的信息传输半径”,还有人人皆可参与.
就算后来随着监管的要求,淘宝给卖家设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和门槛,但无可否认的是,电商不断吸引了人员参与进来,整个商城从蓝海变成一片新的红海.
全民淘金,挣钱的必定是那个卖铲子的人.对于广大卖家也不过如此.当渠道/推广的费用远大于净利润,不得不让他们重新思考人生.部分人扶起了拼多多.部分人找到一个新的思路,通过网红/公众号广告给自己引流,或者让自己成为网红,然后去兜售各种资源.
到了后微商时代,这种资源已经不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.兜售资源变成了更模糊的一种商业手段.比如兜售付费课程,带无知小青年进富士康自己领中介费,新品”评测”(其实就是水文),空气币,中年焦虑.
说难听点,就是骗/挣智商税.
社交网络时代
其实社交网络一直都是互联网的大主线,在不同的时代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已.
- BBS/聊天室
- 博客/qq空间
- Facebook/微博
- 直播
现在的社交网络,变得非常地去中心化,去中心化带来的后果就是纸媒的衰落以及个人网红的崛起.
另一个去中心化的特征是信息孤岛的林立.社群的崛起某种程度上也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倒退。他们把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圈定在自己的系统中,不对整个互联网开放,违背了互联网开放的初衷。这种模式,间接导致了百度搜索的衰落。
但说到百度搜索,他们的衰落纯粹是咎由自取。他们追求短期的财务数据,一味讨好广告主,漠视用户对于高价值信息的需求。
资本时代
1
资本来到世间,从头到脚,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。
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,有些东西蒸发了,但资本沉淀了下来。资本通过风险资金的形式一步步稀释着创业者的股权,让他们最终沦为了资本的看门狗。
资本对我们生活的渗透是及其广泛的,小至租房,外卖,生鲜食品,新闻资讯,机票电影票,医疗美容,大至房地产,金融。每一个有利可图的毛细血管,资本都要插钻个孔进去吸食其中血液。
看着掐派送时间不惜逆行的外卖小哥,终日不见晚霞的程序员,包装靓丽但价格昂贵的水果,在广告中发新闻的APP,就差帮我凑首付的房地产中介,我觉得这个社会真好懂,“钱”这个字写在了每个人的头上。
表面上,我们享受着所谓便利的生活,但其实默许了巨头们的垄断,并顺便接受了他们的剥削。
醒醒吧,无产阶级们,你们的信用卡还没还呢!
我的愿景:信用网络
基于信用的开放互联网,而不是基于资本的垄断互联网。
这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设想。基于信用的互联网,核心在于开放和信用。
- 开放:去审查,信息公开化。
- 个人用户作为互联网第一公民,不再依托于离散的数字账号,而是一种“带上面纱”的信用主体(为了确保个人隐私)
- 去中心化,企业/社会组织/营业主体将进化为一种独立的信用主体。
- 信用主体的信用评分由核心系统提供,任何人无法修改
- 根据社会成员的评价和纠纷对信用主体进行动态评分
比如日常的一个场景,我需要找到一家好吃的餐馆。这时,我可以根据“他人评价”,“个人口味”,“远近距离”搜索到对应的餐厅(信用主体),然后我再决定是否去那里吃饭。
评分都是可以回溯的,如果我诬告某个人,致使他评分降低,那么当权威机构仲裁得出真相后,我的评分也会降低。
以信用作为基石的社会,信用会约束个人的不合理行为。
当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有效时,社会组织会有新的变化,不再强求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写字楼办公。写字楼会变成举行定期会议的产所。
大城市只剩下交通枢纽和大零售中心这一功能。
。。。。。。